重陽節(jié)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茱萸到底是啥?
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
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。
遙知兄弟登高處,
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每逢重陽節(jié),插茱萸是有些地方的一種習俗。有不少游子在這天會沉浸在思鄉(xiāng)和思念親人的愁緒中,而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正是表達了作者對兄弟的思念之情。
另外,用它也可以辟邪,我們先來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吧。
傳說,東漢時,一個名叫桓景的人到終南山拜師學道。他的師傅是有名的術士費長房。一天,費長房對桓景說:“九月九日那天,你家將有大災,破解之法是叫你家里人每人做一個彩色的袋子,里面裝上茱萸,纏在臂上,登高山,飲菊花酒?!被妇奥犃肆⒓凑辙k。到了九月初九那天,桓景一家人依此而行。傍晚回家一看,家中的雞犬牛羊都死了,而全家人卻安然無恙。
傳說雖然有一定的迷信成分,但是卻賦予了茱萸傳奇的色彩,我們權當故事來聽罷了。下面,小編帶你科學了解下“本草綱目牌”道地中藥飲片---吳茱萸
?專業(yè)科普?
性味歸經(jīng):辛、苦,熱;有小毒。歸肝、脾、胃、腎經(jīng)。
功效:散寒止痛,降逆止嘔,助陽止瀉。
主治:用于厥陰頭痛,寒疝腹痛,寒濕腳氣,經(jīng)行腹痛,脘腹脹痛,嘔吐吞酸,五更泄瀉。
?
養(yǎng)生貼士?
1、用法用量?:《中國藥典》2~5g。外用適量。
2.【用藥禁忌】:
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;咳逆上氣,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;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;赤白下痢,因暑邪入于腸胃,而非酒食生冷、停滯積垢者不宜用;小腸疝氣,非驟感寒邪及初發(fā)一、二次者不宜用;霍亂轉筋,由于脾胃虛弱冒暑所致,而非寒濕生冷干犯腸胃者不宜用;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,法所咸忌。
3、【藥膳應用】
吳茱萸酒
配方: 吳茱萸50g,甘草15g,白酒250ml。
制法:把前2味切碎,置容器中,加入白酒,密封,隔水煮沸,拿出待冷,浸泡1夜,去渣即可。
服用方法:口服。每回服30ml,每天服3回。
功效:溫中解毒。比較適用于中惡心痛。
羊肉蔥姜湯
配方:羊肉150g,蔥白,生姜各15g,橘皮6g,吳茱萸5g,白胡椒粉適量的。
制法:把材料同放到砂鍋里,加(3碗)水將肉煮熟。
使用方法:喝湯吃肉,每天一劑。溫中助陽,解表散寒。
功效:對脾陽虛又外感風寒的老年人最為適宜。
山藥四神糊
配方:山藥200g,肉豆蔻20g,吳茱萸10g,補骨脂30g,五味子20g,白糖200g。
制法:把以上各藥烘干研為粉末,加入白糖和勻盛于容器中蓋緊,每回取50g,先使用溫熱水調成漿,再入熱水中煮到不厚不薄的糊食用。
功效:溫腎健脾止瀉。比較適用于腎虛腹瀉,癥見每天早上腹瀉,伴有腰酸腿軟,畏冷,四肢冰冷者。
?
道地產源?
品種來源:
本品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、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。8~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,剪下果枝,曬干或低溫干燥,除去枝、葉、果梗等雜質。
產地來源:
江西省樟樹市(東經(jīng)115°54′,北緯28°05′)
道地依據(jù):
江西省樟樹市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土地肥沃,物產豐饒,森林覆蓋面積大,極為適宜植物生長。樟樹市優(yōu)越的自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蘊藏著種類繁多、種質優(yōu)良的中藥和天然藥物資源,這是樟樹中醫(yī)藥的物質基礎。樟樹吳茱萸是指出產于江西省樟樹市境內的吳茱萸,是優(yōu)良的中藥材品種。具有不開口,內無種子,氣芳香濃郁,味辛辣刺舌而苦,有效成分高等特點,在中藥界享有盛譽,被列入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目錄。
?
選購辨識?
優(yōu)劣鑒別的方法:
真品吳茱萸:
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,直徑2~5mm。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,粗糙,有多數(shù)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。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,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。質硬而脆,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,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。氣芳香濃郁,味辛辣而苦。
偽品吳茱萸:
1、偽品巴氏吳茱萸
蕓香科(Rutaceac)植物巴氏吳萸Evodia baberi Rehd.et.Wils.的干燥果實?!☆愇褰菭畋馇蛐危睆?~12mm,由3~5開裂的心皮組成。果序圓錐狀。外果皮綠褐色、紅棕色或棕褐色,粗糙,具少數(shù)略皺縮突起的腺點,內果皮白色或淺黃棕色,光滑,由基部向上反卷與外果皮分離;果實下部有小形宿萼,先端齒裂,具果梗。每分果瓣中具1粒種子,內種皮常將種子撐出果瓣頂端,種子長3.5~4.5mm,寬2.5~3.5mm,卵球形,表面有不規(guī)則突起,形成多面體,一端較尖,另端鈍圓,黑色,有光澤。氣淡,味辛辣。
2、偽品華南吳茱萸
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華南吳萸的果實。喬木,小枝的髓部大,嫩枝及芽密被絨毛,葉有近長橢圓形小葉,花瓣現(xiàn)淡黃白色,有果,云南民間用于做藥。
1、史料記載:
《本草綱目》:茱萸,辛熱能散能溫,苦熱能燥能堅,故所治之證,皆取其散寒溫中,燥濕解郁之功而已。咽喉口舌生瘡者,以茱萸末醋調,貼兩足心,移夜便愈。其性雖熱,而能引熱下行,蓋亦從治之義,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,似不然也。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,嚙茱萸一、二粒抹之即開,亦取其辛散耳。
吳茱萸的典故:
“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?!碧拼娙送蹙S的這首千古絕唱表達了對家鄉(xiāng)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,還反映了古代重陽插吳茱萸這一民間習俗。
關于吳茱萸,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,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,稱為吳萸。有一年,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,楚王見了大為不悅,不聽吳臣解釋,將其趕了出去。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(yī)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吳萸,并種在自家的院子里。一日,楚王受寒而舊病復發(fā),胃疼難忍,諸藥無效。此時,朱大夫將吳萸煎湯治好了楚王的病。當楚王得知此事后,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,并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。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,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。